【胃肠病】叶熙春先生治疗胃痛临床经验
今期推荐
来源/肖相如频道(xiaoxiangru0011)
胃脘痛系以胃脘部痞、满、胀、痛以及嘈杂、呕酸、泛恶、纳便不调为主症的证候。
叶老治胃病颇具特长,兹简要归纳如下。
注重胃腑的和降通达
脾胃相合,俱属土脏。
脾为脏,属太阴而恶湿,胃为腑,属阳明而喜润,故脾为阴土,胃属阳土。经云:“五脏者,藏精气而不泻;六腑者,传化物而不藏。”
胃属腑,以通为用,以降为和。盖胃之通降,有赖腑阳之温运,亦须津液之濡润,若有太过或不及之变,则通降失常,于是胀痛诸症作矣。
叶老认为阳明通降失司的病因与治法有四。
一、胃火过亢
经曰:“诸逆冲上,皆属于火;诸呕吐酸,皆属于热。”
胃火过炽,伤津杀谷,以致阳土失柔,胃气不和,通降亦失正常,于是胃脘胀痛以及呕酸、嘈杂、善饥、口干、口苦等症悉由所起。
热者清之,叶老喜用川连、银花、蒲公英苦寒清胃家有余之火,配合沙参、花粉、石斛甘寒濡阳明不足之液,再参入醋香附、盐水炒娑罗子疏达消胀止痛,或加海螵蛸制酸。
若大便偏干而小溲短赤,神烦寐不安者,佐入黄芩、制军苦泄,或再加生姜、半夏而成苦辛开泄之法,泻心胃之火,复阳明之用。
二、胃阳不足
胃阳内虚,阳虚生寒,寒性凝泣而主收引,以致气行不畅,腑阳失运,出现脘胀胃痛,甚者彻背,或兼嗳噫、呕吐、不渴、肢冷畏寒。
寒者温之,治用桂枝、吴萸、干姜或川椒、荜茇、甘松,配合甘草、生姜、制香附、醋玄胡、姜半夏、茯苓等辛热逐寒,辛甘通阳,辛香开痹,合成温中逐寒、行气和胃之剂。
夹湿者,加入制茅术、制川朴、生米仁;夹食滞,参以炒麦芽、焦山楂、炒神曲;若寒客厥阴兼见少腹胀痛,酌加天仙藤、台乌药、白檀香;呕酸者,苔薄白加海螵蛸,苔白腻加煅白螺蛳壳。
方中香附一味,无湿者用制香附,夹湿者用生香附,取其辛燥以除脾湿,散气结,临床用之,其效益彰。
三、脾胃湿阻
湿困中州,遏阻阳气,脾阳不舒,胃阳不展,腑气通降失常,以致脘胀胃痛,纳呆不渴。
叶老认为胃湿之萌,过在脾土,故凡湿滞胃腑者,常兼见纳呆,肢软,疲乏,便溏等脾经见症,脾虚与嗜酒之人每多见此。
盖酒者质寒而性热,随人体之阴阳偏性而演化,故凡胃火旺者从阳而化热,成为湿热壅结之证,中阳虚者从阴而化寒,演成寒湿困阻之候。
治寒湿困阻致病者,叶老喜用良附丸合陈平汤、胃苓汤之类以治,除去甘草之满中,常用高良姜、生香附、制茅术、制厚朴、炒陈皮、姜半夏、茯苓、生姜等;寒盛痛著,加干姜、川椒,其他如党参、白术之益气健中,木香、甘松之理气消胀,均随证而投之。
亦有病久,或阳旺而气郁化热者,其属“胃气痞结”。
四、燥土失润
胃属燥土,宜柔宜润,胃阴不足,母病及子,往往肺阴亦亏,肺之肃降力弱,胃之通降失调,发为胃部隐痛,兼见噫干、干恶,甚者呕吐泛酸。
叶老治此,仿叶天士甘寒凉润法,采张仲景麦门冬汤意。
凡胃阴不足兼有胃热者,常用沙参、玉竹、川斛、甘草、白芍等甘寒濡养合甘酸化阴为主,配合银花藤、蒲公英微苦清热,或加青盐制陈皮、淡竹茹降胃逆,或参枇杷叶、饭蒸桑叶肃肺气以佐之,亦有投入杞子、木瓜等酸守津还者。
若胃阴不足而兼气虚者,往往胃热不著,改用麦门冬汤为主方,出入以治。
重视脏腑间相互影响
叶老根据《内经》“谨守病机,各司其属,有者求之,无者求之”的理论,注重详析病机,着意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影响,认为治疗胃痛,对于有症之所当求之,无症之处亦当详究。
因而,临证中除胃腑本身以外,对肝、心、脾、肾以及大肠等脏腑的病机变化十分注意。
这种观点,明显地反映在临床治疗中。
一、肝木犯胃
肝强横侮其胃,土虚招致木贼,木能克土,此为五行乘侮之常也。《内经》又有“土得木而达”之说,肝木疏泄适度,中土枢运如常。
叶老认为木能克土,亦能疏土。凡木横而克,或木郁不疏,都能影响胃之通降,胃气通降失常则胃腕胀痛、恶心、呕酸等症纷起,甚或痛引两胁。
如此者,其病在胃而其治在肝,或肝胃并治,临床中如肝气犯胃,肝胃不和,肝胃郁热,肝胃阴虚者俱属此类。盖五志俱从火化,气郁久则生热,大凡肝木犯胃之胃脘痛,以气滞热郁者为多见。
叶老治此,常以左金丸合河间金铃子散为主方,以黄连清胃热,川楝子除肝热,吴萸与上药合成苦辛以散气结,制玄胡行血中之气而止痛,苦辛相合,寒热并用,并通过药物剂量上的配伍变化,或以降为通,或开中寓泄,按郁热之轻重而调制。
又“肝苦急,急食甘以缓之;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;以辛补之,以酸泻之”,故再以甘酸相合之芍药甘草汤与上药配合。
此外,肝血不足则肝气有余,加当归、桑椹子合白芍养肝血;肝阴不足则肝热内萌,用生地、杞子配白芍养肝阴;再如夏枯草、石决明之凉肝散结,川石斛、天花粉之生津濡胃等俱可随证以进。
若肝气郁滞而内热不著者,则除去左金丸,加入绿梅花、佛手柑、小青皮等,兼胁痛者金沸梗亦可加入。
对气郁不达,郁滞太过以致痛胀剧烈者,每加苏合香丸行气止痛;若夹湿夹食,胀痛不休而舌苔黄厚者,改以越鞠丸治疗。
还有土虚木贼致肝胃不和,肝气不疏,胃气内虚,则用异功散与芍药甘草汤为主参入白蒺藜、八月札、制香附与玄胡等出入以治。
二、土虚火衰
心阳衰于上,肾阳虚于下,君相之火不足,不能暖中温土,以致胃阳内虚,腑气失运,伴以阳气不展,阴霾窃踞,证见心下疼痛,呕吐清涎,胸闷,心悸,肢冷,畏寒。
叶老认为此证寒因虚起,宜补宜温,痛由寒生,宜辛宜通。
常用桂枝加附子汤合良附丸为主方,以桂枝、附子护阳祛寒,良姜、香附逐寒通痹,白芍、甘草缓急止痛为主;
夹痰者配合瓜蒌薤白半夏,气虚者与六君子汤合用,或加天仙藤、娑罗子行气消胀,或佐荜茇、干姜温胃止痛。
总之,叶老治是证以辛热通阳,宣痹散结为常法。
三、脾胃同病
脾之与胃,脏腑相合,同属中土而为后天之本。胃病者久而及脾,脾病者亦往往及胃,以致脾胃同病,土德不振,中轴失运,升降失调。经曰:“清气在下,则生飧泄;浊气在上,则生䐜胀。”
症见胃脘隐痛,空腹著,食后缓,或伴痞满,纳少便溏,乏力神怠,四肢不暖,脉细苔薄白或薄腻。
叶老治疗以建立中阳,恢复腑运为宗则。
盖阳虚生内寒,对于脾胃气虚,因虚生寒者,治用建中合理中二方为主,重用炙甘草、炮姜甘温补中,参入南木香、制香附温中行气,或加清炙芪,炒当归补气和血,呕酸者佐入海螵蛸、浙贝母。
叶老治疗胃脘痛对姜的应用比较讲究。
生姜用于和胃止呕,干姜用于温中止泄止痛,炮姜用于暖肾止血。有时取其性,如以姜汁炒竹茹;有时减其味,如用淡姜渣味淡微温以舒胃气。
叶老用建中汤每以炮姜易干姜,取其色黑入肾而寓补命火以暖中土之意,循此法以进,则诸如附片、肉桂等温补肾阳之品均可随证酌情选用。
至于对脾胃气虚而内寒不著者,治疗以甘温甘平为主,常用如异功散合芍药甘草汤,加制香附行气,制玄胡止痛,呕酸者参入海螵蛸,浙贝母,夹湿苔腻者改用白螺蛳壳。
此方疗效明显,后由他人实践总结后制成胃灵合剂,专用于对胃、十二指肠溃疡病的治疗。
尚有脾虚胃热夹湿者,证见脘部痞胀或痛,口干饮少,不喜纳谷,食入则不适益著,大便或软或溏,苔黄厚腻,脉沉滑数,此与仲景泻心汤证相近,治疗则采用吴鞠通之加减泻心汤为主方,以黄连、黄芩、半夏、干姜为主药,参入茅术、米仁燥湿渗湿,厚朴、神曲除满消积,脘胀及腹而脉沉有力者,亦暂加制军以通因通用。
四、胃肠痞结
足阳明胃,手阳明大肠,二者经脉相系,属腑而以通降为用。凡胃气痹窒于上则大肠壅阻于下,或大便秘结,腑气失降而浊气上逆,则胃痛,腹胀,便秘,嗳腐,恶心,口苦,厌食等症俱作。
叶老按六腑宜通,胃气当降之机理,以通腑泄热,降逆和胃为治,主用三黄泻心,或与小承气、小陷胸合用,前者用于热重,后者兼有湿阻。
应用导泻时叶老从不过剂,此亦长沙之意,故药后得溏便即止,遂即改以清热养胃和中降逆之剂为继,如蒲公英、银花、石斛、芦根、陈皮、竹茹、白芍、生草之类,或加瓜蒌通泄,或参香附利气,或投山楂、神曲消积。
若再见便干不畅而舌苔不厚者,投以玄明粉5~10克冲入以润下。
详辨气分与血分
叶老宗天士“初病在气,久必入络”之说,认为胃脘痛者虽有属虚属实之异,或寒或热之别,在起病之初总属气机痹阻、通降失司之候,久之,气病及血,血因气瘀,于是络道不利,气血俱病。
临床中十分注重其病之气分与血分的辨别。
凡久病累及血络者,常见胃痛如刺,反复不已,按之益剧,或曾呕红,便黑。
此积瘀不消,难于速拔其根。
治疗或用失笑散加桃仁、赤芍、花蕊石、制香附活血化瘀,消瘀止痛;或以苏木、归尾、三棱、莪术、玄胡破积通瘀,推陈致新。
瘀久化热者,增入红藤、丹皮、夏枯草或少量制大黄;瘀而夹寒者,投以黑炮姜、桂枝、川椒;中焦虚寒者,配合理中汤,除党参,改干姜为炮姜,再加红枣、蒲公英。
其中,炮姜与蒲公英同用,寒热相济,既温经而又柔络。按气为血帅,气行则血行,故如郁金、川芎以及广木香、娑罗子等理气药,均酌情选入。
本文选摘自《叶熙春——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》,李学铭编著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,2004.8。
往期推荐
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治疗痒疹胃病医生张仲林
张仲林登上南方农村报、潮州日报
张仲林的作品“《黄帝内经》之'饮食有节'探微”荣获”2020年南方健康科普大赛”优秀奖
张仲林的摄影作品《抗击疫情我们在行动》获”2020年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战疫纪实摄影大赛”入选作品奖
【媒体报道】潮安村医张仲林,治皮肤病是家传“拿手活”,治顽症从脾胃入手……
1月回顾
【嵌名楹联同题】潮安张仲林
赞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张仲林医生
【中医医案】国医大师刘尚义验案6则,活用经方巧用药,辨治外科疑难重症
免责声明
张仲林( ID:e41121 ) 微信公众号除原创外,所有文字,图片,视频,音频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张仲林观点,版权属于原作者。尊重知识与劳动,转载请注明作者、来源、微信公众号。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,如涉及版权争议,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,谢谢。对使用张仲林微信公众号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,张仲林不做任何承诺。本公众号发布内容仅供同行之间学习交流,非专业人员请至正规医疗机构或在专业医生指导下,选择治疗用药方案。
邮箱:zhonglinzhang@126.com
编辑:寒香医路
常回家看看
感谢您抽出
更多精彩请点击【阅读原文】
↓↓↓
点分享
点收藏
点点赞
点在看